一个具有现实意义的理论构想
□刘筱秋
近读《中国旅游报》2010年12月13日第2版评论员刘思敏《顺势而为,创设“旅游恩格尔系数”》一文,深感此文提出了一个具有战略意义和现实意义的命题,是一个具有独特创意的探讨,对此,本人不禁想说几句话。
全世界关于需求消费行为和理论的研究由来已久,研究的方法和途径各有不同,但迄今最有代表性的无疑是德国统计学家欧内斯特·恩格尔和美国第三代心理学的开创者亚伯拉罕·马斯洛。他们两人的理论实际上从不同角度把人类需求和社会消费结构的研究有机地连接了起来。1943年马斯洛在《人类激励理论》一书中系统提出了人类基本需求层次的理论。几乎与其同时,恩格尔则利用统计学方法,揭示了人类消费结构的基本规律,即消费结构依收入水平而变化的恩格尔定律,确定了以食物消费在总消费中的比重为基础的恩格尔系数。当然,他们的理论不是十全十美的,半个多世纪以来,社会学界、经济学界、人文学界等从不同角度都指出过相应的缺陷。但无论如何,至少到现在还没有任何一个更为完美、更为准确、更为高明的理论体系能够替代他们对人类需求和消费行为的基本表述。他们的理论精神都体现出一个基本指向,即一个国家或地区的需求层次决定该地域民众的整体消费结构,消费结构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循着他们理论的路径,现代需求消费理论更加明确地把人类消费分为基本需求消费和非基本需求消费。基本需求指人类赖以生存所必需的基本物质需求,体现的是社会个人的初级消费;非基本需求反映的是满足基本生存条件基础上的自身发展和提升自我的需求,体现的是生存质量和生活质量的梯次,是高级消费。
该文提出的“旅游恩格尔系数”概念,应该包含在衡量人类非基本需求消费水平的量化体系内,这里我所说的“量化体系”是因为最少目前我们还不能证明“旅游恩格尔系数”是衡量非基本需求消费水平的唯一标准,研究的是处于高层次生存质量和生活环境下,人的自我实现和自我发展的水平。
马斯洛在论及人类高层次需求时谈到,人们在自我实现的创造性过程中,会产生出一种所谓的“高峰体验”的情感。他指出,试验证明,当人处在漂亮的房间里面就会显得比在简陋的房间里更富有生气、更活泼、更健康。由此他得出结论,一个善良、真诚、美好的人比其他人更能体会到存在于外界的真善美。当人们在外界发现了最高价值时,就可能同时在自己的内心产生或加强这种价值。较好的人和处于较好环境里的人更容易产生高峰体验。这个时候是人处于最激荡人心的时刻,是人的存在的最高、最完美、最和谐的状态,这时的人具有一种欣喜若狂、如醉如痴的感觉。当然,在这里,马斯洛离开人的社会基础和社会实践来考察所谓“抽象的自然人”,体现了他的狭隘的存在主义的人本思想,但他比较准确地反映了高层次的环境体验和精神享受对人的价值实现的激励作用。
一个国家多数人的需求层次结构,是同这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科技发展水平、文化背景和人民受教育程度直接相关的。在不发达国家,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占主导的人数比例较大,而高级需求占主导的人数比例较小;发达国家则刚好相反。旅游作为一种非基本需求,属于较高层次的消费需求,是这种“高峰体验”的物质和精神载体。我国正处于加速通往全面小康社会的过程中,国力和民力大大增强,城乡居民家庭收入和可支配收入都有了稳步提高,人民生存环境和生活质量也在迅速改善和提高。据新生代市场监测机构调查结果显示,中国正进入阶层消费时代,在今后5年至10年,消费趋势将出现若干层面。但总消费中非物质消费比例大幅上升,这标志着我国已经由生活质量型消费取代温饱型消费,整体上已经进入享受“高峰体验”的发展阶段。因此,提出“旅游恩格尔系数”的理论构想,既具有理论超前意义,又是十分适时的,有助于更加有力地推动我国经济结构的战略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有助于提高发展质量和发展水平,也有助于更加科学准确地描述一定行政区域内的社会和谐程度、人民幸福指数、对外开放水平等经济社会发展的综合水平,当然更有助于推动实现“把旅游业培育成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的宏伟目标。
当然,“旅游恩格尔系数”这样一个命题,作为一个理论构想,从提出到完善、成熟,需要社会、人文、经济、统计等大量相关学科的数据支撑和理论支撑,特别是鉴于整体旅游理论体系的构建还处于十分稚嫩的起步阶段,旅游经济统计还十分薄弱,把这个命题的研究真正引向深入,大概还需要一个严谨、实在、全面地酝酿、探究甚至辨析过程。笔者认为它的基本内涵和方向是能够成立的,希望它能引导真正有志于旅游理论研究的专家学者的关注和争鸣。
(作者系河北旅游规划发展研究院院长、河北经贸大学旅游学院名誉院长)
文章来源:中国旅游报 编辑:马海珠